搜狐文化:提到艺术家,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冀鹏程:小时候,父亲希望我长大能成为艺术家,当时觉得艺术家是个非常神圣的东西。父亲请了一个得过全国美展奖的画家做我的老师。他人很好,教的也很好,让我对画画有了浓厚的兴趣。但我搞不清楚的是,他一直在进行创作是为了什么,我问他画完以后做什么?他说要参加展览,参加评奖。我对把艺术做为职业的艺术家有了第一个印象就是:画画是为了参展,为了评奖。
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艺术家,一位研究哲学的朋友开玩笑讲,我们搞哲学研究的搞一辈子也不敢称呼自己是哲学家,只能等待后人评说。搞文学,搞舞蹈的都是。但当代艺术界就不一样了,只要你是从事艺术创作的,都可以称的上是艺术家,这本身就是很不严肃的事情。如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艺术家权且可以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美化师,艺术家是个很崇高的身份,我们应该共同维护这个职业的文明感和敬畏感。
搜狐文化:您认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冀鹏程: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都会随着政治制度的变迁,社会文化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宋元文人画时期,仕阶层的艺术家们承载了很多的社会责任。明清时期的艺术家们回到了艺术本体内部。而近现代时期,艺术家们又承担起了社会道义。社会责任会随着时代使命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变的是对艺术探索的永恒追求。
搜狐文化:艺术家是特殊群体吗?
冀鹏程:不是
搜狐文化:大众认识艺术家有什么样的作用?
冀鹏程:艺术家和大众不是两个群体,每个人其实都是艺术家。通过观察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比如国民的着装,建筑的形式和色彩,广告牌的设计,斑马线的粗细,阳台上的花卉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家和大众共同创造的。只有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不论生活的艺术家、美食艺术家、绘画艺术家还是建筑艺术家等等,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更美好,我们的文明才能得以发展和延续。
搜狐文化:为何在中国公众的观念中艺术家通常会与怪诞、癫狂、傲慢、孤独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冀鹏程:我认为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意见,而且是媒体的误读和夸张传播导致的偏见。主流还是积极向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