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只能像杂物一样堆放在狭小的临时库房里
九江市博物馆32年有馆无舍 国家级文物杂乱堆放临时库房存隐患
九江市博物馆是国家重点博物馆。因为没有固定场馆,建馆32年来一直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状态,万余件馆藏珍贵文物被迫颠沛流离,这些年来已八次搬迁至临时居所。
让博物馆方面忧心的是,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要求,馆藏文物的库房要达到一定的条件,但目前寒酸的临时库房与要求相差甚远,本应随时供人参观浏览、价值数亿的文物,却只能像杂物一样堆放在两个阴暗潮湿又狭小的临时库房里。而临时库房所处的复杂环境,更让这些文物随时面临盗抢、失火的威胁。
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场馆,已经是迫在眉睫。虽然从2002年开始,当地政府每年都表示将开建博物馆工程,但结果是“只听打雷不见下雨”。
让文物如何早日结束“蜗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宝“蜗居” 杂乱堆放临时库房
4月22日,九江。一场大雨刚刚席卷而过,地面潮湿。
对于九江市博物馆馆长汪建策来说,这样的天气非常揪心。一有空闲,他就要去早已被文物填满的临时库房转转。
九江市博物馆目前存放文物的库房在城区内,环境复杂。库房总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由两间办公室改造而成,略显窄小而阴暗的室内,各种瓷器、书画、铁器等文物杂乱地摆放在地面上、桌椅间、墙角处,与杂物无异。
李鸿章题字的牌匾、陈三立的题字石碑、珍贵的古木家具……都只能在库房的角落里堆放。不少还没来得及定级的文物,更是只能堆放在地上。很难想像,这些就是价值上万甚至上亿的古董。
工作人员从库房中小心翼翼地捧出几件文物,逐一向记者介绍:“这把青铜剑,是汉代的;这面神兽镜,是三国时期的;那件器皿,新石器时代的……”
放在椅子上的一只碗杯,其精美的制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千万要小心点,小心点,那可是唐朝的文物啊!”工作人员指着另外放在地上的几件瓷器提醒记者,“这几个青花瓷价值好几个亿!其中一件是镇馆之宝、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元代青花瓷。”该馆收藏的这件“元青花”,是全国发现最早的有准确纪年的元代青花瓷器,“全国仅两件,堪称国宝,真要拿出去拍卖,底价至少数亿元。”汪建策自豪地说。
前不久,长期关注国内文物收藏、第一个公开披露佳士得兽首拍卖阴谋的资深记者吴树,来到九江博物馆参观时,禁不住对馆藏“元青花”连声赞叹:“这可是真正的国宝啊!这件‘元青花’,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美,世界罕见!如此稀世珍宝,如果不能向世人展示,着实委屈它了!”
据了解,这些年来,九江发掘出土的文物数量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很多文物在国内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汪建策对此很自豪:“我们目前馆藏的文物有1万多件,其中包括11件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近500件国家二级保护文物,三级保护的也有上千件。”
而今,九江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比如1983年收藏的元代巴思八纹(元代“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全国仅此一件,中国钱币博物馆曾复制了一件过去存放;另外还有故宫博物院都未能收藏到的光绪年间官窑粉彩大盆、南宋“准拾捌界江州行使”钱牌、唐代青铜灯、元代“管军万户府印”铜印、南宋酱褐釉如意枕、商代原始青瓷蝶形纽云雷纹罐等文物。
九江馆藏文物深受海内外文物考古专家和文物爱好者的青睐。不少文物珍品被收录于《吉州窑》、《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中国古代陶瓷》、《尘封瑰宝》等大型文物图录。
防火防盗 还得因天气揪心
据了解,《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要求,用于存放文物的库房不能低于银行金库的安保标准,库房墙体的厚度也有专门的标准,此外,要严格测定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24小时严密监控。对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文物来说,还要设立专柜加以保护和展示。
“我们的库房都是临时的,怎么可能达到这个标准呢?”汪建策说,这个临时库房位于城区内,给馆藏珍贵文物带来巨大的安防威胁。“提防盗抢是个问题。让我更担心的是防火问题,楼上楼下要是着火,对这些文物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的九江,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阴雨不断,空气潮湿是常见的事。“那些古书画、绸绢最怕这样的天气了。”汪建策说,阴雨、低温、潮湿是文物保护的大忌。在这样的环境下,丝制品容易发霉、虫蛀,古字画容易霉变泛黄,铁器、锡器容易氧化。
因此,每年的阴雨季节,汪建策的内心就备受煎熬。
九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为防止文物损坏,每年不得不把纸卷、丝制类的文物拿出去晾晒,还要定期请杭州丝绸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前来帮忙消毒处理。瓷器等文物也需要定期通风。
安保方面,“没有更好的办法,惟一的办法,就是24小时安排人在库房严防死守。”汪建策说。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