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星谈2011年秋拍古代书画市场
2006年至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馆用“大观”之名举办了三次展览,分别为北宋书画展、北宋汝窑展、宋版图书展,“大观”二字采用了宋徽宗瘦金体。2011年,“大观”二字被中国嘉德借用,为重要中国书画夜场命名。虽然该专场内历代名家书画精品云集,群星灿烂,但明清和近现代书画,显然无法与宋代的文物精华相提并论,再加上时下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嘉德秋拍的“大观”夜场,遭遇大面积流拍,中国古代书画部分更是折损近半,21件拍品中成交12件,成交率仅为57%。为了寻求中国书画此次秋拍冷淡收场的原因,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书画鉴定家、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张蔚星先生。
《石渠》著录秋拍灵光不再
虽然在10月初,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风向标的香港便传来拍场形势趋紧的消息,但收藏圈依然对秋拍季中内地各大公司的重要专场充满期待。然而,当嘉德“大观”夜场举槌之际,人们却发现,拍场“寒流”已切切实实地刮到了北京。精心布置的现场中,有一多半的座位空闲,很多重要的买家没有到场,这在之前的夜场拍卖是难以想象的。随着拍卖的进行,古代书画逊色于近现代书画的拍场地位,使其在突如其来的“寒流”中,成为率先被资本抛弃的对象。
石涛《细笔花卉》册页流拍,沈周、文徵明等人的画扇集册流拍,黄公望(传)《溪山雨意图》流拍⋯⋯精心组织的9张《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中有8件遭遇流拍。和以往《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上拍必遭疯抢,形成了鲜明对比。
张蔚星认为,嘉德“大观”夜场中《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大面积流拍,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是整个经济环境不佳导致的结果。可以看到,这次嘉德的定价是合理的,并未出现高估的现象,在这样的状况下无人举牌应价,只能说明现在市场内买气很弱。这是因为国内的经济环境正在让很多新兴买家退场,特别是随着浙江部分民营企业的倒闭,南方藏家群体中的很多人正在销声匿迹。而留在场内的老买家经过市场历练,越买越精,一定是花最少的钱买最合适的藏品,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他们本能地选择了观望。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规律就是这样,在没有新资本进入的时候,就会出现停顿。因此,古代书画在秋拍中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
在古代书画板块中,《石渠宝笈》著录历来就是某件书画拍品能否拍出高价的“金字招牌”,在以往的拍场“危机”中,《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多次成为“抗跌”的主力军。针对秋拍《石渠宝笈》品牌的“贬值”,张蔚星认为,随着藏家逐渐成熟和理性,《石渠宝笈》在收藏中的重要性将会有所下降。
他说:“源于绝大多数藏家古代书画鉴赏能力的欠缺,《石渠宝笈》这样的皇家著录在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兴起之后,一直备受人们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例如原本应该值200万元的画作,因为没有被《石渠宝笈》著录,卖价仅为100万元。同样仅值100万元的画作,凭借《石渠宝笈》著录的身份,会被拍到250万元。 同时,进入《石渠宝笈》的一部画家,特别是宫廷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并不高,致使部分《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拍卖价格存在较大的水分。比如清代宫廷画家冷枚,他的精品市场价仅为三四十万元,但如果被《石渠宝笈》著录过,拍卖价就会达到四五千万元,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泡沫非常大。相信随着古代书画拍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下一个十年随着新一代藏家的兴起,未来的收藏人士不再仅靠‘听说’买东西时,《石渠宝笈》的意义将会逐渐弱化。”
古代书画率先进入调整期
中国嘉德以及其他各主要拍卖公司古代书画拍卖的受挫,给这一板块未来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张蔚星认为,经过这次秋拍,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已经进入了调整期,而且这次调整最快也要到两年后的2013年秋拍才能过去。在这段时间内虽然也会出现一些高品质、高价位的精品,但个别作品的强势不会改变整个市场的弱势。在这期间,古代书画会比较平淡,近现代书画仍有上升空间,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傅抱石。张蔚星说:“古代书画在近两年都不会太好,但不排除个别国宝级的精品出来,但这样的画作必须是耳熟能详,众人皆知的。比如这次匡时推出的元代《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书法手卷,很多研究书画多年的专业人士都没有听说过,也就是说这个手卷虽然有很高的价值,但名气不大,公信力不够。真正的够级别的得是春拍中王蒙《稚川移居图》那样的画作,如果没有类似这样的东西出来,仅凭四王、吴恽、扬州八怪、明四家这个层次的画作,很难兴起大的波澜。而且这样的东西一定得是传世名作,流传有绪,石渠著录的,如果没有这些附加条件,仅仅凭借品相好,大名家的话是不够的。”
王翚领涨四王群体
虽然,古代书画秋拍的市场表现乏善可陈,但其中也不乏亮点,清代“四王”之一的王翚即是其中之一,中国嘉德“大观”夜场推出的《唐人诗意图》手卷以1.265亿元的天价创造了王画作拍卖的最新纪录,此外另有两件画作进入王拍卖价榜单前十位,每平尺均价由春拍时的89万元上升至132.9万元。
据介绍,王翚《唐人诗意图》手卷写江南景色。起首平林清旷,坡陀相续,浅沙远水,天遥日暮。坡岸之间,蹊径蜿蜒,山势渐起,村舍列列映带于乔木茂树之间。小道之上,人骑往来, 碧溪尽头,归鸦翔集。晚霭生处,岗岭遂峻,叠壑层岩,逶迤有磅礴之势。其间乔松积翠,山寺藏幽,其下芰荷送香,平畴交远,大江与青山,远而不见尽头矣。其末以落照结,故意境益见祥和。自题作于庚寅,是为康熙四十九年,石谷七十九矣。当时天下太平,王名满震华夏,世态与心态皆可见于画里。其跋中自称“构思经营,觉指腕间冲和自在,赏识者应能静会”。 可见其作画时的闲适及画成后的自得。卷后陈士称其“以元人之笔,写唐人之诗,体物穷神,无不得其真趣,”又赞其“毫端颖脱,墨法精微,虽拟之营丘诸制, 殆不是过。”法巨然而以李成比之,所谓以元人笔墨,写北宋人丘壑,“即谓之神亦宜。”陈氏所评精当不虚。此卷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是清宫旧物,后被溥仪携至伪满而散佚民间。保存极为完美,是石谷画中极精之品。
张蔚星介绍,清代“四王”之间虽然有师承,祖孙关系,实际上他们的风格差异很大,分属四个不同的画派,其中主要的是两个,一个是王原祁的娄东画派,一个就是王翚的虞山画派。另外,王翚在四王之中很突出,是唯一的职业画家,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少有的技法大师,中国绘画中的青绿,界画、水墨、花鸟、人物、王都能画,而且水平极高。据记载,王翚的代表作《康熙南巡图》完成后,康熙皇太子为王题写了“画圣”二字,一个人活着被推为圣人在中国美术史上只有他一个人。另外,凭借技法的高超,王翚作假画的水平在历史上也很出名。比如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倪云林绘《狮子林图》,现在都认为这张画是王画的,徐邦达先生曾说:“如果单纯抹去画家的个性,从艺术技巧来看,王的假画一点不比原作差。”而近现代的造假高手张大千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总之,王翚的画既有院派绘画的构成,又有文人绘画的用笔,可谓雅俗共赏,近期的高价成交是很正常的。
投资吴门画派要靠私家著录
12月3日,北京匡时秋拍中推出的“吴门画派作品”专场,在先前古代书画专场受挫之后,出人意料的实现100%的成交率,1.7766亿元的总成交额,是已见“寒意”的古代书画板块中不多的亮点之一。其中沈周《竹林送爽》立轴以1955万元的价格,成为专场中成交价最高的画作。
《竹林送爽》世人多称《尊翁送暑诗图》,此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体现沈周精神品格的代表作之一。此画构成分三部分:高而苍秀的远山、宽而辽远的河流、幽静的竹林里的读书场景,是典型的“三远法”构图。本为竖轴,却着重在画河流的部分采用了平远法,河流和整个岸边的景物包括人在内就占了半个画轴,平远法是最能体现辽远旷达、幽静自然、平淡自由的境界的,可见启南先生对此幅画的经营充满了诗意。沈周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 放,气势雄强。按照此画的思想成熟程度和风格特征来看,线条粗犷而粗中有细,平和简静,遒丽天成。该件作品布局空灵辽远,诗画交融,属其中晚期代表作。
张蔚星介绍,自元朝以后,江南苏州一带,成为文人荟萃之地。明代中叶,院画势力日微,“浙派”渐趋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派”。苏州经济繁荣,各种工商行业发展,直接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也为当地和四方文人聚会提供了最好场所。吴门画派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以沈周为领袖,文徵明继起,唐寅、仇英等为后起之秀。这一画派的形成,标志着文人画走向顶峰。但同时,吴门画派也是中国最早的商业画家群体,大量的卖画,导致出现了很多同时期的仿品,特别是沈周和文徵明,在鉴定中问题多多,这也是这两位大名家画作难出现天价的原因,鉴定问题十分复杂,因为当时的高仿水平实在很高,仿的太好了。导致过去和现在很多人对他们传世画作抱有怀疑的态度。因此鉴定吴门画派的画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前代的著录,例如明代顾复的《平生壮观》、张丑《清河书画舫》、安岐《墨缘汇观》这样的私家著录。
(来源: 《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