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收藏透视

中国铜炉收藏第一人刘锡荣 以德为藏和合皆乐

2012年02月08日10:03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林娇
明宣德鬲式炉
明宣德鬲式炉

鱼耳炉
鱼耳炉

  关于收藏,父亲给刘锡荣的忠告是:“玩物丧志”,时至今日,他不仅没有“丧志”,反而因为收藏成为一个专业的学者,并逐步走上艺术收藏的巅峰之路。

  “关于铜炉的书籍还有很多没有写,但是我以后不会再写了,我和铜炉已经告一段落了。” 刘锡荣说。然而,一番采访下来,我感觉他并不是和铜炉告别,而是因为铜炉,让他懂得了收藏之道,让他放宽心去做收藏。

  刘锡荣是个非常好客的人,因为采访,他还特地去银行取出几件藏品供我们把玩。一进刘先生的工作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匹清仿唐代的唐三彩大马,阳台上是一架汉代的磬,托着磬的架子床是明代的,轻轻撞击,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右边的书桌上少不了的是一座铜炉,满屋弥漫着熏香味儿,一盏清茶,一缕香烟,就开始了我们这次的访谈。

  严谨的治学态度

  刘锡荣做过秘书,又涉足金融领域、资本市场、政策研究及咨询,他从事的职业和艺术品毫无关系,目前他在国家政府机关工作,专门负责撰写政府宏观经济类文件,这种职业的特性造就了他治学的严谨性,和刘先生的谈话中,我也深深的感受到这种严谨的思维方式对他研究铜炉的影响。

  刘锡荣从十几岁集邮开始,到成为中国铜炉收藏第一人,这近40年的收藏之路,一座座铜炉见证了他的收藏历程。

  翻开书中的一座明宣德鬲式炉,这是刘锡荣在比利时一个小镇的小拍卖公司上拍得的,也是刘先生眼中真正的“宣德炉”。其判断依据有三:首先是“材质断代”,铜器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以青铜的形式,当时间辗转到了宋代,“青铜”渐渐没落而转为“黄铜”,但是这一转变过程实则用了数百年。直到清代,青铜才彻底消失。习惯上,业内将宋到明时期所用的铜称为“过渡铜”, “黄而发青,青而发银,也有微黄。” 刘先生这样描述过渡时期的铜。为了研究宣德炉,刘锡荣细化了各个历史时期用铜的配方表,因此根据这座鬲式炉的材料特征,我们可以大体将其判定至明代。

  第二个依据是款,这座鬲式炉铸有“明宣德壬子年十洲郭氏珍玩”之款。今天我们在博物馆的很多器物上会看到“大明”字样。“大明”象征着官器,此处未见有“大”,可见其并非皇家用品,后刘锡荣查阅史书,发现明时期的确有此人,是为宣德炉督造者。十洲在现河北邯郸武安市,此处现在郭姓的村子仍有遗存,当地郭姓居民传闻是这个郭氏后裔,这也有力的证明了此铜炉是在明宣德时期郭氏在朝为官时期的器物。

  其三,观察器形和整体工艺,学术上称“类型学”, 这座明宣德鬲式炉唇很厚,通常我们会将其判断为晚明到清时期的器形。但是有一件出土成化时期的铜炉标准器,与其相较,明显的发现,此炉和明成化时期炉子的器形基本一致。据此,我们也可以将它的时期推至明代甚至是明早期。

  这种治学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他对于铜炉的鉴定上,更体现在他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态度上,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大抵说的就是如此,在对前人的学习之时,他能发现并提出错误,如对民国时期铜炉收藏大师赵汝珍《古玩指南》中就有明显的两处错误,其中一处在于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明宣德炉有5000座,而不是我们常认为的18000座。

  第二处在于赵汝珍说是凡是刻有玉堂清玩的炉子都是宣炉的样炉,然而通过考证发现,“玉堂“最早见于战汉时期,只要房子里面装饰与玉相关的东西,人们都会把屋子称作”玉堂“,从唐代到宋时期,翰林院的称呼就逐步演变为”玉堂“。从汉到清有更数不清的房间被称为”玉堂“了,那赵汝珍以什么为依据说只要刻有”玉堂清玩“字样的炉子都是宣德炉样炉呢?

  在对铜炉的研究上,的确,刘锡荣真正做到了与中国文化的息息相通,谈及以后在铜炉研究上的问题,刘锡荣说:“我已经和铜炉告一段落了,铜炉只是我收藏中的一部分,我的收藏不仅限于铜炉,还有中国书画和文房等,我的收藏以后都是要捐赠出去的”。

  刘先生何出此言呢?他说:宣德炉对我来说只是我的文化载体而已,它并不是我所追求的本质,文化赏宣,我是用文化来阐述宣炉和鉴赏宣炉的,物以载道,我是用它来宣传我的文化的,这就是收藏的精髓所在。

  收藏的情趣——以德为藏,和合皆乐

  刘先生特地拿出了从银行取出来的铜炉,点上熏香,放上古琴的音乐,和作者娓娓道来这些年他的收藏以及他对于收藏的看法。

  他最早也做瓷器收藏,但是一次和铜炉的偶然相遇,让他走上了铜炉收藏和研究之路,时至今日,他最喜欢的当属文房清玩,刘锡荣从身后的书柜里一件一件的拿出自己收藏的文房供作者把玩,这些小玩意件件是他的心头挚爱,看得出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的收藏,不仅仅是收藏,在对其他方面他也做到了和中国文化相通,比如香炉的摆放位置,2010年春拍,某拍卖公司古琴专场的图录却将双鱼耳炉置于古琴之旁。琴乃古代最为高雅乐器,通常置于琴室、文房、庭堂、阳台亭内、松下竹前。双鱼耳炉寓意‘鱼水之欢’,当置于帝后寝室,不可能出卧室。这两者是不可能相伴同一场景的。”

  我们亦可从另外一方面来窥探刘先生的收藏观,他对现代人收藏瓷器的看法:“现在的瓷器跟当初的湖田窑看来,从晚明以后,当时顶多有一个五彩,有青花加五彩,后来就是五彩、斗彩、浅降彩,一大堆,搞得花花绿绿,远不比宋代湖田窑,官、哥、汝、定、钧那么清雅而高贵,单色釉是那么高贵的,我想说的是现代社会发展了,实际上器物也在发展,而且文化又是相通的,宋代的瓷器文化在当时是高贵的,现在人们回想起来也是那么高贵的,大部分人现在都不喜欢宋代的瓷器了。因为宋代的瓷器比较单调,连民国的粉彩和浅降彩都炒到过千万”。

  以德为藏,和合皆乐。独赏宣炉,以文为本,以物为界,形色款式全品为尚,和合皆乐,以德为藏也是,合则已,不合则分,善人则必善己,善己则必善人,合则离,不合则分,与其分不如合,合则离,我愿意以我这个入界,若有益于众家,焉又何妨?

  回头看一看历史上著名的收藏家,大抵不都是这样吗?其实收藏不就是这样吗?以德为藏,和合皆乐。

(责任编辑:高果果)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