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齐琦
一张1972年的天津市区交通路线图上,还没有内、中、外三环线;1982年的交通图上,如今的南京路标注为胜利路……60多张地图摆满了一个大箱子,这都是75岁的周永康大爷41年来收集的藏品,周大爷还从报纸上剪下来2257张桥梁、道路的图片,记录津城交通变化。
偶然与地图结缘 41年倾情地图收藏 昨天,记者见到了75岁的周大爷,他虽然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走起路来不比年轻人慢。说起收藏地图,周大爷告诉记者,是1953年的一次交通事故让他与地图结缘。“当时我骑自行车经过红桥区金华桥,那时天津的桥和路太窄,光公交车和三轮车并排通过就把整座桥占了,我无路可走,只好‘弃车而逃’,纵身一跃贴在公交车前挡风玻璃上。”周大爷说。
从那以后,周大爷开始关注天津的交通变化,由于当时市面上很少能买到地图,他就只好把城区主要道路的扩建、周边变化记录在笔记本上。1972年2月新版地图出版后,周大爷马上买了一张,从那以后,每当有新版地图出版,周大爷就买一份,41年来已经买了60多张地图。
2257张报刊剪纸 记录城市交通变化 周大爷还给记者拿出一本10多厘米厚的册子,翻开后里面贴的都是剪纸,剪纸上都是桥梁、道路的图片。周大爷告诉记者,这些剪纸来自报纸、杂志,八里台立交桥通车图片、十一经路立交桥改造图片、国泰桥建设图片等。一张小独木桥的剪纸引起了记者注意,周大爷告诉记者,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西青区付村附近一条小河上的独木桥,仅能让一人经过,如今这座小桥已被宽阔的津涞公路取代。周大爷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册子共有13本,收藏图片2257张,记录文字3万多字。
细致标注新地标 地图体现都市巨变 记者看到,几乎每张地图上都有用笔标注的红色线条和圈点,周大爷告诉记者,这是他自己标注的,有十一经路立交桥、天津日报大厦、天津之眼、环球金融中心等,几乎每次地图更新他都要在地图上标注一些新的地标性建筑,41年来已经密密麻麻标注了四五百个。目前本市每年的交通图至少要更新4版,“现在城市变化太快了,地图出版得也多,只要有新的地标出现,我就记录在地图上。”周大爷说。新报记者 王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