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8日电 题:犹太摄影师记录老上海新媒体“讲述”今昔《对照记》
中新社记者 应妮
16岁失去父亲的陈景曦,60年后隔着镜框与父亲——民族资本家、大生纱厂末任董事长陈葆初,“重逢”于“沈石蒂人像摄影展”。
沈石蒂是犹太人SamSanzetti的中文名,他曾是上海南京路上的摄影师。一年多前,他生前留下的200多张老照片在中国的网络上引来许多回响。
2011年10月24日,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的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国”发布一条微博:“今天开始我们会陆续放上一些老照片,所有照片都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南京路的一个犹太摄影师SamSanzetti所拍摄的,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上的人物的名字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认识的人,或许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请让我们知道。”
这就是纪录片《对照记:犹在镜中》的拍摄缘起。一年多后,一部以犹太照相馆老照片为原点、以影像回望历史的作品,将在7月29日“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二战时期,曾有两万多犹太人到上海避难。上世纪90年代起,“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逐渐为世人所关注,在中国和以色列都修建了纪念场馆,发掘了很多史料,纪念这段不寻常的历史。
与众多避难的犹太人不同,沈石蒂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即从乌克兰来到上海,一待就是30多年,直到1957年才离开中国赴以色列定居。直到去世,他没再回过这座他眷恋的城市。临终前他告诉继子,在上海他度过了此生最美好的时光。
初入上海的沈石蒂才17岁,经过多年奋斗之后,他在南京路73号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影楼,后扩展成4家,名噪一时。他曾与中国姑娘恋爱结婚。在上海的30多年里,他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的两万多张跟随他漂洋过海到以色列。在他去世后,这些照片又被继子摩西发现并带回中国,在上海展出……
当年的“芭蕾女孩”、如今74岁的洪落霞回忆起沈石蒂为她拍照的过程,“他没刻意指导,只让我随意摆出各种芭蕾造型,我只记得明亮的灯光打在脸上的感觉”,她说后来拍的照片都不如这张,“沈的照片能展现人物最美的一面”。现年60岁的孙逊则知道,自己的周岁照就是出自沈石蒂之手,“父亲带我们去他的照相馆,因为那里的品质最让他满意”。
两年前,《对照记:犹在镜中》总导演吴琦在看到“以色列在中国”的那条微博之后,就被陆续发布的一系列黑白照片所吸引。“80年前,一群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因选择同一个照相馆留影,于是以影像的方式‘相逢相守’到今天。80年后,我们在微博空间里终日厮守,仿佛同处一个社区。”在摄影专业出身的他看来,现代人对历史进行回望,很有意思。
据介绍,新媒体的运用成为《对照记:犹在镜中》最大的亮点。微博的虚拟空间出现在片中,微博网友七嘴八舌的讨论也是他们自己真实的声音。剧组征集网友朗读微博跟帖内容的音频,结果收到了300多条手机录制的声音。这种“话语场”的营造,带来新鲜的听觉体验。微博空间的互动,成为该片的叙事主线;一个个老照片中人物的后代,通过微博诉说情怀,也直接成为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
对于借用上海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名“对照记”,吴琦认为,这其中含有双层寓意——在传统平面影像和新媒体的两大平台上,既有以色列人与中国人的对照,也有微博群里今人与老照片中故人的对照。(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