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解开尘封千年“爨”文化历史,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中央机关分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等共同主办的“毛广淞爨体两岸书法巡展”活动,昨日上午在北京启动并进行首展。武警总部原政治委员 中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潘文海等在开幕式上讲话。来自毛广淞家乡江苏涟水的代表和首都各界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和参观书法展。
据了解,本次书法展展出作品120余件,均为军旅书法家毛广淞近年创作。
爨体,作为我国魏晋时期社会流行的书体,是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书体,饶有篆、隶、行、草、楷书诸体一炉的意趣。已故著名金石大家郭沫若在谈到爨体书法时说,我国的文字及书法发展史,曾有过三次大的改革浪潮。从造字伊始自甲骨文,钟鼎文谓之古文字改革;从楚汉简帛,西汉刻石谓之篆变改革;从汉末两晋南北朝谓之隶变改革。而爨体正是第三次改革的标志。
不像颜体字是由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并以颜真卿的“颜”姓命名成体;也不像柳体字因柳公权的“柳”姓得名。“爨体”是1600年前,云南曲靖地区百姓为了纪念曾创造“南中地区”(古指云南曲靖等地)辉煌历史的一个当时地区大姓——“爨氏家族”而立的碑文得名。
由于爨体出现魏晋时期,当时对于书体的保留一般还止于碑文,但因曹操和后来的司马炎的“禁碑令”,爨体这一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书体因而从历史上神秘失传。
直到300多年前的清乾隆戊戌年,云南曲靖地区“大小二爨碑”的出现,才引起当时和其后的饱学之士和书法大家、历史研究者们对这个尘封千年书体的关注。然而,由于当时落后的传播手段等因素,对这个被称为中国书法史重大发现的“爨体”书体研究和了解,始终停留在上流社会的官员和研究者之间。直到今天,真正了解和知道这个本来被视为主流、高贵、雄浑的“爨体”也只有在曲靖当地和少数书法界。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工作原因,当时还是解放军某部干事的毛广淞一次在某大机关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偶尔接触到1965年的郭沫若发表的一份《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真伪》材料,与“爨体”结缘,也就从那时起,已经在行书和楷书等书法领域颇有造诣的他,在书法领域又多了一项内容——书写和研究爨体。为了弄清源头,探寻这段历史,毛广淞曾多次去曲靖《爨宝子碑》原址研究原始碑文,并翻阅大量历史古籍,对爨体字的每一点、每一笔进行考究。
另据了解,从300多年前“二爨碑”的发现,历经晚清、民国,再到现当代,书写和研究“爨体”的人虽然不多,但大师却不少,如清朝的阮元、包世臣,清末将‘爨体’推到中国书法极致的康有为,再到现当代的潘天寿、弘一大师,还有郭沫若、赖少其等。将“爨体”笔法、走势作为研究对象,毛广淞将“爨体”字从300多个扩展成9990多字的。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国内最大电脑汉字库企业北大方正,目前已将该字体以毛广淞名字进行命名,并将“毛广淞爨体”与其他如启功体、舒同体共同纳入中国电脑汉字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