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研究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王明贤先生媒体专访
时间:2013年9月13日,13:15-13:45
地点:中华世纪坛
搜狐艺术:我们非常关注未来城市发展的话题,无论是建筑,或者交通,或者是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都是未来城市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建筑这块您现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作为建筑学者,或者走在前面的人,思考未来城市究竟如何?前一阶段大家一直在探讨城市迷失的概念,你们在考虑文化建筑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哪些问题,想往哪个方向引导?
王明贤: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确实是中国目前城市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我觉得中国城市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把一个很好的老城破坏了,另外再建一个现代城市。未来城市的发展有很多可持续的,绿色的、高科技的要求,但这可能都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这些都只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我们真正要寻找的是未来城市的诗意。我们现在城市已经没有诗意了,你看一个城市像个屠宰场,像个大商场,城市的诗意在哪里呢?在这种大城市发展中,特别是高密度的大都市中,如果能把它造成像古代的山水城市那种意境就会很有意思。我发现中国目前有一批建筑师正好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像王澍,他就提出重新回到自然,整个跟自然环境的结合,他们做的非常好。还有一些更年轻的建筑师,比如像马岩松、张柯、李虎他们就考虑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中,甚至是摩天大楼、高层大厦中寻找城市的诗意,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未来文化建筑重要的发展点。
我们这次的“灵肉碰撞:中国文化建筑百年历程”展览就非常好,中国我看着这么多年,还没看到这么好的展览。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在这100年中,我们中国建筑师没有提出一个在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建筑理论,也可以说我们对世界建筑没有实质的影响,很可惜。我希望未来城市的问题就是中国建筑师给世界最好的一个礼物。
搜狐艺术:关于文化建筑,我们的“中国文化建筑百年历程”回顾展中也提到,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文化建筑呈井喷式的发展,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中,中国的文化建筑密集度应该是最高的。包括一些私人的博物馆也大量的出现了。怎么样让这个文化建筑真正的发挥其价值,而不只是,建筑师点子很不错,建筑也很漂亮,考虑的理念也很多,仅此而已。我想请问,怎么样让文化建筑真正能够发挥它的作用,造福于民呢?
王明贤:中国文化建筑的发展,大约是整个世界建筑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如果说十年前中国的文化建筑是非常少,可能过了十年以后,中国是世界上最多博物馆、美术馆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有点遗憾,真正好的文化建筑还是非常少,真正能代表中国当代建筑史水准,甚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建筑还非常少。现在建造非常多,我其实还是欢迎的,我想有总比没有好。但是也要考量它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如何做出真正代表我们时代的建筑,这一点也很重要。另外我也有个疑问,就是你说的,我们这些建筑很多盖出来后就放在那里,太可惜了。比如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是1999年为了世界建筑大会盖的,结果现在好像里面没有什么建筑文化的展览,而是一些其他的展览。可是这个现象目前在中国特别明显。另外,中国也非常缺乏有经验的文化建筑运营者。
我31年前来北京,当时是在建设部一本机关杂志叫《红旗杂志》,当时我对文化建筑非常感兴趣,整天顶着领导自己私发一些文章。当时我们做建筑文化像做地下工作者一样,偷偷在杂志上发一些东西。当时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师也都是偷偷做的。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我是当时筹备者之一,这场展览后来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展览出来的艺术家都成为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像徐冰、方立君、王广义、张晓刚全是这个展览出来的。后来我还做了一些建筑的展览,如果说20年前基本上像地下工作者,到了21世纪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大家又没有心来做学术展览,现在真正的学术展览少之又少,这也是我很困惑的一个问题。
搜狐艺术:我们希望了解怎样从运营的角度去激活文化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的观察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您觉得文化建筑同建筑设计本身,应该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也更有利于其发挥作用?
王明贤:其实文化建筑是建筑设计门类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很多建筑师都很希望做文化建筑。但是目前的文化建筑很奇怪,又非常多,真正好的建筑师又很少。如果要推动文化建筑的发展,我们第一要创造这种机会,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建筑项目能够请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建筑师来做。我觉得未来中国青年建筑师很有可能要改写整个中国建筑史,甚至有可能改写世界当代的建筑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