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世襄先生的藏书 |
编者按:
王世襄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物鉴定、鉴赏、收藏专家。先生毕生从事文物研究,先后在中国营造学社、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物研究所任职,担任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先生所事文物研究工作,卓有成就,著述颇丰,海内外共仰。先生治事之余,笃好文物收藏,涉猎范围在先生编著的收藏专著《自珍集》中分为古琴、铜炉、雕刻、漆器、竹刻、书画、图书、家具、诸艺、玩具等十大类,可谓丰富。先生收藏的异趣在于“人舍我取”文玩之类,讲求制作精致考究,犹具赏玩价值。先生在收藏的同时,追求极致的文玩赏玩过程,并将这些文玩所具有的相关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这就是先生的文化贡献。从今天来看,先生的收藏或因世异境迁,已经成为曾经辉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生的收藏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份存亡继绝的传统文化遗产。此次上拍的拍品均系俪松居收藏的故物,其中一些物件、图籍分见于《自珍集》和《锦灰堆》著录。先生尝谦称其收藏为“锦灰堆”“敝帚”,然而先生认为,文物收藏不在于轻重大小和世守占有,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和发展”。斯诚知言,也是我们在整理这些藏品时得到的深刻感悟。
本期“特别专题”分别从王世襄先生旧藏的藏书和工艺品两个方面撰文细述。古典家具专家田家青先生也细细回忆了与王老共同合制独板大画案的过程。
谨以此为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
王世襄先生的藏书
文/拓晓堂
不论世人如何定义王世襄先生,或文物鉴赏家、或收藏家、或专家学者等等,均不为过。唯有一点时人恐怕都忽略了,世襄先生还是一位非常在行的藏书家。关于藏书,世襄先生深藏密室,外界大都只在先生的《自珍集》、《锦灰堆》里得以井底管窥。余曾过手世襄先生的藏书,为此也有幸进入世襄先生的收藏密室,恍若入小金匮石室,皆为箱柜排列。先生导引开启一二,得其中二十余种,均为《自珍集》中之物。然间有先生研究仍有用而暂留者,其余者一概不知。越十数年后,今又得世襄先生藏书三百八十部有奇。另据世襄先生的《已钞书目》一册,内记已有钞书600余部,和之此前、先有和未见者,总数已逾千种,令人一改先前对世襄先生藏书的看法。初以为先生藏书不外掠奇实用,而观目下如此数量和质量的藏书,窃以为称世襄先生为藏书家,绝非奉承溢美。
世襄先生一生所事职业,多不随意。然世襄先生一生的第一个职业,不是研究书画、木器家具、铜炉竹器、葫芦鸽哨之类,而是古籍文献。世襄先生1941年燕京大学毕业之后,赴四川李庄,辗转为梁思成接受,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具体工作就是“营造学社”的图书馆管理员。整理编辑营造学社所藏古籍文献资料,此即世襄先生所事的第一个职业,也是先生日后研究文物成一代绝学的理论和资料基础。在此有世襄先生在“营造学社”工作时期的亲笔手抄《中国营造学社图书目录》。封面有世襄先生亲笔书:“畅庵钞存”字样,书尾有题记(疑为朱启钤先生手笔),称此为营造学社最完整和系统的藏书目录。从这本营造学社的藏书目录内容来看,里面录的清廷工部则例、大内竹木牙角各类制作等藏书,无疑都是世襄先生此后研究必备的文献参考资料。世人常问,民国以来竹木炉壶的收藏家,非独世襄先生一人也,何以世襄先生能将这些井市的“雕虫小技”,在理论上总结升华,成为“世纪绝学”,从而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究其原因之一,即是世襄先生扎实的古籍文献资料基础和清晰的梳理古籍文献资料的功夫。因此可以确定世襄先生是稔熟中国传统的古籍版本学、古籍目录学的,而且非常重视古籍版本目录,先生的藏书中有《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艺风藏书记》等九部藏书目录即可为证。
世襄先生出身读书人家,叔祖为前清科举高中探花,祖父亦登科进士及第,一门晚清名士。然而先生的家庭并不是民国新贵,生活虽无隐忧,但对于收藏珍贵文物,却非手头宽裕。昔日世襄先生曾经说过:鄙藏不值钱,十块(钱)以上的是朱(家溍)玩的,十块钱以下是我玩的。故一览世襄先生的藏书,没有可以价值抵万金的宋元秘本,如同先生的竹木炉壶之类收藏一样,虽无镇国重器,但都精到好玩。世襄先生的藏书与其他杂项收藏同为一路,承继明清以来江浙鉴赏一派藏书家传统,重在赏玩,包括传本罕见,即所谓传世秘本,精钞精印流传有序者,这就是先生藏书的特色。古人藏书常有质衣买书故事,世襄先生虽家境不至如此,各类精钞秘本,内中不乏十分精彩收藏。如1959年张衡(葱玉)先生转让给世襄先生的《续书画题跋记》(《自珍集》第177页),世襄先生叹称此本为“稀有之书”。有如《药雨谈话》,稿本一册,更可称代表。此本为津门著名书画收藏鉴定名家方若的观画目录稿本,以民国初年推崇的日本美浓纸抄写,字迹工正优美,原为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先生之物,封面有“自庄严堪”印记。未见印本传世。这类资料鲜见,钞工极精的藏本,赏玩价值极高,是明清之际江浙鉴赏一派藏书家心仪把玩之物。世襄先生藏书正是此路份。
世襄先生一生随性,有右军《兰亭》所谓放浪形骸者,世人多被外形所欺。如先生自年轻时就好玩鹰,世襄先生尝闲曰:年轻时鹰一放出,追出数十里,晚上回不来,地头草堆过夜。言语之时仍有当年左牵黄、右擎苍的少年英雄感慨。故世人多称先生为玩家。然先生在实际上是一位非常认真、非常严谨、非常苛求的学者,玩物不过是因寄所托,潜心把玩的最终结果,是要总结中国的这些民俗文物文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所以世襄先生的内心是在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玩物及其文化。所谓志存高远,在藏书中也体现了先生的这等追求。如所见的世襄先生的钞本书,封面或用乾隆高丽发笺,瓷青纸等,内以“畅庵钞存”专用抄书稿纸,兼有世襄先生手校、或夫人袁荃小楷校字,配以民国间盛行的插套式书套,书套世襄先生正楷题写书名,一望既知其考究之物。观赏世襄先生的钞本书,首先要其字迹。世襄先生虽教会学校毕业,毕竟世出名门,受家庭文化影响至深至大。世襄先生的书法也是非常秀劲文气。2000年余经手常熟翁氏藏书时,编写《常熟翁氏藏书》为题写书名,征求翁万戈夫妇意见时,意请世襄先生题写,得到赞同。于是多次往返世襄先生宅邸。世襄先生曾赴美国,看过并大体了解翁氏藏书,原本想突出相国翁同和藏书,世襄以为不妥,以“翁氏”为宜,万戈夫妇以为甚好,于是确定了书名。世襄先生后来书写了横竖几条书名,唤余取时告曰:用时可以挑选。此即《常熟翁氏藏书图录》书名的来历。世襄先生书法外秀内劲,属上乘文人笔墨。世襄先生的字写得好,对于抄书印书的字迹要求必定严格。另有世襄先生的油印本印书,共有十数种,为刻印此书挑选的书手,世襄先生跑遍京城太半刻字铺,最后才选中了已不知名的乌先生,“字体之端庄秀丽,实罕与匹”。关于这段故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里已经详述。世襄先生感慨当年无以厚报,而今余等所感慨者是世襄先生追求完美精神。如果说世襄先生的杂项收藏,是前人的极致之作,那么这些先生留下的精钞本、印本,可谓先生的极致创作,也将是留给后人一份新的精致文玩遗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