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爵士乐遇见印度 1983年 |
|
||
跃然纸上的音符
他于1975年开始创办维利绍爵士音乐节,至今坚持亲自为其设计海报35年
他凭借爵士乐海报在国际上屡创佳绩,并被众多知名设计和海报博物馆收藏
他将音乐与设计紧密连结,希望每一次的创作都能带给人们无限惊喜
■本报记者 金璟
我常常觉得卓斯乐的海报作品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便是帮助设计师了解爵士乐的魅力,同时也把音乐人领进了海报艺术的大门。近日,由澳门文化局主办的“卓斯乐爵士乐海报展”在澳门塔石艺文馆热烈上演。为期超过1个月的展览又一次将音乐与设计紧密连结,展示卓斯乐在35年爵士乐海报创作生涯中的百余幅精选佳作,此次展览将截止至11月17日。我也有幸参与到开幕式中,零距离地了解卓斯乐及其乐此不疲为之奋斗一生的爵士乐海报。
瑞士大叔的魔力
我相信卓斯乐的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存在着一种魔力,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海报,是在3年前的卓斯乐师生联展上。这种魔力表现在你总是可以跟随着他的创作,联想到各种音乐带来的节奏、音符、旋律、休止……这种魔力可以传输到你的大脑,刺激你的感官,好像一种感同身受般呼之欲出。
这种对于音乐和设计的紧密连结,使得卓斯乐的创作更为生动地表现出“艺术的相通性”。尽管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和具象的表达,但我仍然难以忘却那些缤纷的色彩以及奔放的线条,所营造出自由的抽象表达和饱满的情感宣泄。
非典型瑞士设计
很多时候,我都自然地淡忘了尼古拉斯·卓斯乐的瑞士籍设计师身份,他的作品有别于那种典型的瑞士编排方式井井有条,他总是试图保持一种长久的“兴奋感觉”,并且希望每一次的创作都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惊喜。
35年来,他乐于使用各种方式去传递音乐的情绪,他的平面设计风格也因此发展成全然不同的印象轨迹。上世纪70年代的暗喻手法,80年代的彩色拼贴、丰富剪影,以及90年代的即兴直觉和质感手绘,每一阶段的形式语言都在卓斯乐的亲力亲为中创造出不同的视觉火花。
可以发声的字体
如同瑞士人对于字体设计的关注程度,卓斯乐在爵士乐海报的创作生涯中也尤其着迷于字体设计的探索。越单纯的元素往往越发考验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仅仅通过字体设计来表现音乐的千变万化对于卓斯乐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试图尝试各种方式,让原本静态的字母变得鲜活灵动,幻化成悦耳音符。
相较其创作产生的无穷变化,卓斯乐本人倒是一副典型的瑞士形象,低调而自然,白衬衫、牛仔裤、帆布球鞋、棒球帽……如若在街头碰上这位笑容可掬的瑞士大叔,大概很难把他和那些强烈而张扬的爵士乐海报画上等号吧。
由释放回归自由
回到展览现场,即兴而自由的爵士乐旋律仍在耳边萦绕,卓斯乐带给我们的视觉音符将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融化到图形中、盘旋在线条里、游走于缤纷的色彩之间……赏心悦目的同时,我也不曾感叹卓斯乐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持之以恒的专注力在这35年的岁月里创造出来的积淀与成就。
提及如此丰富的创意如何诞生,卓斯乐解释其为“释放”到“自由”的过程。每当一个新的项目开始,释放头脑,清空一切熟知的领域,摒弃以往的创作经验,让自己的内心重获自由,找到最初的感觉,是卓斯乐一贯坚持的解决方式。
释放需要勇气,自由需要心境,对于卓斯乐来说,每一个新的开始同时开启了新的挑战,也因此产生了新的希望。也许正是这种不断尝试的改变,才是卓斯乐为此付出35年,仍能乐此不疲的原因吧。
备注:下期将刊登尼古拉斯·卓斯乐(Niklaus Troxler)下篇,继续与您分享爵士乐海报大师卓斯乐和维利绍爵士音乐节的传奇故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