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宁+杰夫里·约翰逊团队
策展人、学术总监:李翔宁
策展人、学术总监:杰夫里·约翰逊
李翔宁(中国)
策展人、学术总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研究中国当代建筑理论、批评与策展的青年学者,李翔宁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当代建筑与城市的论文,并担任多个国际建筑杂志中国专辑的客座编辑或撰写主题文章。曾受邀在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加拿大建筑中心、达姆施塔特工大、东京工业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演讲和讲学。200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期间讲授一门当代中国建筑的课程,并将之发展成为同济的全英文国际班的主干课程。主要学术创新来自于对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切近观察和理论化,并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独特理论视角,他在国际建筑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新建筑五点”和“权宜建筑”的理论被国际上许多学者引用,也被收入《中国建筑六十年:历史理论研究》。2009年入选美国国务院“都市未来计划”赴洛杉矶从事城市研究,成果也在国际出版。他出版过关于当代中国建筑的国际出版物2本,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发表国际文10多篇,国内发表近60篇论文。
2007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策展顾问、2010三亚设计双年展总策展人,2011年成都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2011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公共边界”展的策展人。2011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8个城市项目”展策展人,同时他还是2012年9月在米兰三年展举办的“从研究到设计”中国建筑师展的策展人。他的研究和作品参加过深圳双年展、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活的中国园林》展、2010年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他的都市研究项目《上海制造》在2012年3月上海外滩美术馆《样板屋》展览中展出。2011年李翔宁获得中国建筑传媒奖“建筑评论奖”提名。
李翔宁同时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建筑博物馆创制、博览模式及信息保存与再现技术研究》,并主持上海创新基金重点课题《当代中国建筑批评与策展的互动机制研究》,这些关于批评和策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将促进自身的建筑批评和策展的实践。李翔宁作为建筑评论和策展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以来和中国活跃的中青年建筑师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他本人领导着一个由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为主的20多人的科研和策展团队。
杰夫里·约翰逊(美国)
策展人、学术总监
杰夫里·约翰逊是“中国实验室”的创办者和负责人。中国实验室是开设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及保护研究生学院下的实验研究机构,同时杰夫里·约翰逊也任教于该学院。另外,他也是设立于纽约的SLAB建筑事务所的创办合伙人之一。他还曾经为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及其大都会建筑事务所(Rem Koolhaas/OMA)在鹿特丹和纽约的分部工作。约翰逊在中国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目前他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对中国大型街区的发展研究,这部分研究成果将完整地收录进由他参与编写的书中,书名暂定为《中国实验室指南:超级街区》。此外他的研究项目还关注中国的城市化和设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以及在全球性扩张中的作用。约翰逊在中美两国讲学,组织了国际合作性质的中国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设计工作室和工作坊,并组织参与多个国际论坛和展览,包括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1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八个城市项目”联合策展人。
刘宇扬(中国)
分策展人
出生于台湾台东,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师从荷兰建筑家雷姆•库哈斯、完成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调研。研究成果于1997年参加德国卡塞尔第十届文件展、2001年由伦敦 Taschen Publisher 编辑出版为Great Leap Forward一书。刘先生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并受邀担任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建筑系评鉴委员、 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联合策展人、2012上海当代艺术馆生活演习展总策展人。
现为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上海青浦区规划局顾问建筑师。近年来研究及实践的方向侧重于城市的微观生态性与建筑的在地文化特征,完成的代表作和实施中的项目包括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服务亭、香港九广铁路《连线城市》规划研究、韩国《汉江计划》行人隧道景观设计、上海青浦环境监测站、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研发港、上海张江机电港、昆山低碳研发楼等一系列在中国及亚洲城市中具有前瞻性和研究性的公共项目。
朱晔(中国)
分策展人
朱晔,男,1973年10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独立艺术家与策展人,城市研究者。
199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2005年12月组建“嗯工作室”进行城市可能性研究。2005年7月起至2009年任《城市中国》执行主编,主编了《辞旧36计》、《城市雕塑》、《街道生态》、《中国城市三次方》、《同济圈》、《十年重庆》、《文化遗产》、《灾后重建》、《中国人居》等期。2007至2011年《时代建筑》、《建筑时报》年度城市建筑行业大事点评人。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城市与建筑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广州时代地产至德公司艺术总监。
张之杨(中国)
分策展人
建筑师,旅居美、加八载,先后深造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哈佛的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加拿大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曾担任美国AECOM(原EDAW)公司资深城市设计师,后以资深项目建筑师身份就职荷兰大都会事务所(OMA),负责SSE(深圳证券交易大厦)。
作为“局内设计”的创始人及主持设计师,张之杨的兴趣在于超越职业领域的外延,通过在建筑、室内、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独立实践,间或地参与展览、出版和研讨会,寻求完全具创造性、实验性、和前瞻性的途径对当代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反应和提出建议。质疑约定俗成的“惯例”,在“不可能”之中挖掘可能,直视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实践,张之杨积极地参与展览、论坛、出版物的发行和教学。他曾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与伦敦AA设计学院,以及韩国首尔大学。2008年至今多次以客座教授身份持续参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深圳大学设计教学工作。多次以独立身份在清华、同济等知名学府及机构演讲,并在《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里外》、《360度SPAN》、《住区》、《Domus》等多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或文章。分别以参展人和策展人的身份参与了2007、2009年及2011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冯果川
分策展人
筑博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执行总建筑师。
作为一名建筑师在积极参与建筑实践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反思和批判。其建筑实践是以积极的态度与权力和资本互动,尝试以专业技能影响和揭示当下大规模空间生产的具体状态。其批判角度主要为空间政治学,关注意识形态以及资本在当代中国城市中的运作轨迹。
倪旻卿(中国)
助理策展人
英国中央圣马丁设计与艺术学院空间叙事硕士。曾有过多年展览及媒体策划工作经历,现任教于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
她一直致力于如何用叙事的方式来研究与探讨环境的价值,关注创造场所新的方式。探究“故事”的力量在空间、时间体验上的运用以及在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展览空间的环境叙事;运用城市创意循环,延长城市创新概念的生命周期,文化资源多元应用以及城市问题的创造性对策,为城市及区域做长期战略实施。曾在《时代建筑》、《建筑与文化》等杂志发表多篇关于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和展览方面的文章。
曾在伦敦策划组织国际讨论会 “Envisioning Chinese Architecture: paradigm and challenge”;参与策划“亚洲的生活态度 Asian View of Life”项目在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2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in Venice Biennale)的展览及开幕活动;主持策划 “TWO PLATFORMS: Revealing Southwark Tales”活动参与伦敦国际建筑节 (London Festival of Architecture 2010);主持策划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在伦敦的主题活动(Holocaust Memorial Day);主持策划展览 “CH_ERS:)2009逆流展:百名伦敦新锐华人艺术家与设计师首次集体发声”(伦敦),参与展示策划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人馆(City Being Pavilion)。
佐伊•爱丽珊黛·弗洛伦斯(美国)
助理策展人
佐伊•佛罗伦斯是一位加拿大设计师及策展人,常驻纽约。佐伊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的准学士,她与杰夫里•约翰逊在Studio-X北京的中国大都市实验室夏季工作坊一同执教。近期,她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院毕业,获得建筑学硕士。佐伊还荣获了William Kinne旅行奖学金与Lucille Smyser Lowenfish纪念奖最佳工作室设计问题奖。
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大都市实验室发起的一项持续研究未来中国美术馆的项目中,佐伊担任首席研究员。她关于中国博物馆崛起的研究在香港大学的学习空间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先后进行了展出。
佐伊目前正在参与北极圈内的沿海城市化以及全球变暖的区域性影响研究。她在布鲁克林区生活与工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