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艺术商业》2013年11月号)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变化相关。古代书籍,其制作材料有竹木简、帛和纸张的变化, 制作方法有手写和印刷的变化。因此,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先后出现简策、帛书、纸书卷轴装等形式,每一种形式不仅做法不同而且各具特色。
简策·用细绳编连木简
木简 |
简策,又称简册,做法是将削成细长条形状的竹、木简用细绳编连起来,然后从尾向头卷起存放。这种形式比较简单,操作方便。竹、木简都是硬质材料,用细绳编连起来以后,就可以舒卷自如。从先秦时代直到东晋王朝,竹、木简曾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并对后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帛书 |
帛书·装帧的三种方法
帛书的装帧目前已知的有三种:折叠,这种方法主要使用在面积较大的帛图帛画上;装盒,这种帛书的书叶面积基本相同,呈长方形,写好以后,按顺序将书叶排列好,然后装进一个方盒中。这种装帧的意义,在于完全脱离了竹木简编连成册、卷起收藏的传统习惯,为中国古籍逐渐向册叶制过渡,创造了条件。卷装,这种帛书还是模仿简册将所有书叶连接成一个长条,再卷收起来。由于帛书较软,直接卷起来不太方便, 人们就用一根小板条或小棍粘在帛书的左端,以此为轴将帛书卷起收藏。有些帛画为了观赏,就在帛画上端粘上一根苇杆作轴,中间拴上一根线,以便悬挂。
纸书·复杂多样的装帧方法
经折装
经折装 |
经折装,是将写、印好的书叶先粘连在一起成一长条形,再按固定规格左右均匀折叠,然后在首尾两叶纸上各粘上一张厚纸作为书皮。由于佛、道经典多采用这种装帧形式,所以称“经折装”。折装也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比较常见的装订形式。
许多人认为经折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形式,但在英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经折装敦煌遗书中,每张书叶在书写时,位于中间位置的三行字在上半部空出三四个字不写,留一小块空白,空白中间位置画一个圆圈。这种做法实际上准备制作的是用细绳把书叶全部连在一起的书籍。用细绳串连书叶是梵夹装的特点。笔者以为,经折装实际上原本是要制成梵夹装的,只是没有把纸叶连接的部位裁切好而形成的一种装帧形式。
还有,宋元两代有的折装佛经与明清时代的折装佛经书皮的装法明显不同:宋代装在卷首、元代装在卷尾,书皮宽度是书宽的两倍还多,从左右两个方向分别包裹整册书籍。日本学者岛田翰在其著作《古文旧书考》中讲到的类似日本“囊草子”的大概就是这种装帧。他以为这就是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提到的“旋风叶”。由于他叙述得不太清楚,以至后人根据他对旋风叶的解释,认定用一张整张书皮包裹经折装书籍右侧、把书籍首、尾粘在一起的装帧就是中国古书旋风装。
汉文折装书籍一般都是竖写左行,而有些少数民族的折装书籍有横写右行的。如西藏《法典》、1954 年达赖喇嘛献给毛主席的《毛主席颂》就是横写形式的经折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