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的师生们 |
1、为什么要选取设计制造作为主题?
在信息社会、泡沫经济、产业结构急需改革的当下,“中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设计制造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期,十八大期间,产业园区、设计公司和设计人才的数量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中国的目标是成为工业大国,然而目前工业化程度却并不高,专业分工社会合作的产业链不成熟。从这方面讲,中国不是‘制造大国’,而只是‘加工大国’。所谓的“中国制造”,实际上多是加工和组装,而讽刺的是,同样的零件,同样的流水线在中国组装却总是发生质量问题。可见,设计制造不仅仅是物的对象化加工。反观德国设计概念的发展过程,设计是把工业社会的现代化看作是塑造人和社会的整体性工程,而制造业的发展只是这一社会工程的丰硕成果之一。
德国在1870年才正式统一,并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然而这个年轻的民族国家却创造了两次经济文化迅速复苏的奇迹。德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在工业发展初期,德国产品曾经被欧洲邻国所不屑,当时也曾是外观粗笨、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代名词。然而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德国制造一跃成为高品质和畅销的代名词,德国也跻身世界最强的经济体之一。在设计制造方面,德国在20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多少与当今的中国有所类似。回顾和反思德国设计制造所面临和解决的矛盾,对正处于急需转型期的中国制造而言,可谓裨益良多。
然而,历史经验无法照搬照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单纯从西方设计史中找到答案,因为中国一方面经历着德国经历过的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结构调整等问题,另一方面却又和所有国家一样共同面对这全球化、数字化和媒介化的社会所带来的新问题。因此,研究和展示20世纪的德国设计制造,不是重播经典的历史叙述,而是在这些第一手资料中发掘某些被忽视的,但又可能对当代社会的新问题有所启示的线索。
纵观以往的设计展,基本是突出设计风格造型,或是设计技术与功能,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明星般的设计师,一尊尊艺术品般的设计产品。而本次展览的主旨,则是通过挖掘设计和制造的具体历史,来展示设计观念与生产背后的社会学内涵。因此,在展览标签中,观众看到的不只是设计师的鼎鼎大名,还有制造商的历史,看到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是如何与使用者、制造者进行互动的。展览中文字,也会从使用者、设计者、制造者等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在陈列中,设计品不再是孤独地立于聚光灯下,展览通过产品、产品说明书、产品宣传册、相关艺术作品,工业摄影等时代影像以及学术文档等研究性展示,来共同述说设计和制造的一个个故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