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投入御史台监狱,关押一百多天后才结案,于十二月二十八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成为一位“不得签书公事”的流放罪人。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因为是犯官,没有官舍住,只得借住在城东南一座名为定慧院的小寺庙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首》。(原诗无题,篇之题乃后来所补写,或苏轼所缀,或后人编苏集时所加,皆未可知。)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编者注:此其一)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
今年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
忆昔还乡溯巴峡,落帆武口高桅亚。
长江衮衮流不尽,白发纷纷宁少借。
竟无五亩继沮溺,空有千篇凌鲍、谢。
至今归计负云山,未免孤衾眠客舍。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编者注:此其二)
黄州是一个荒僻贫瘠的地方,苏轼一到黄州,就遭遇着贫病交加惊魂不定的困扰。由于经历了这场从天而降的劫难,使他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他整天闭门谢客,独自关在小屋里饮酒浇愁,进行自我反省,借大自然的洁净,美好的陶冶,来洗刷胸中的抑郁,来抚慰那颗在污浊社会中被刺伤的心。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白天睡觉到晚上,才一个人悄悄地出门,在溶溶月色中静静地漫步。“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这时间,苏轼才能暂时忘却内心的恐怖与伤痛。“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在贫穷潦倒煎熬中,自饮、自吟、自和中寻找乐趣。当然还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酒后失言:“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对于“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落魄地步的情景,仍抑郁不平静。这真是苏轼到黄州后感怀旧人的落寞心情,及对“乌台诗案”仍心有余悸的真实写照。东坡曾在《记黄州对月诗》云:“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年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对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衰哉。”(《东坡题跋》卷三)
目前,大家所见到的只是此二诗的草稿手迹,《雍睦堂法帖》中有影印件,曾刻入《景苏园帖》、《壮陶阁帖》中,原迹在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九)》有记载。此稿为小行书,雄厚洒落,偶尔动笔便天人风度。翁方纲《跋东坡诗稿二首》,对此诗稿考定甚为详实,并将删去之字一一拈出。启功先生在此帖目录中云:“《诗稿》真迹与集本异同,翁覃溪《复初斋集》曾详考之。谛玩勾乙处,可悟诗法。书亦天真烂漫,颜鲁公《争坐稿》不能专美于前。标题《东坡诗稿》四字后人所加。”(这里补充说明一点,在全国古书画鉴定当中,对此墨迹,启功、傅熹年:旧摹本;刘九庵:伪;谢稚柳: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