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
学者不能高高在上以偏概全
在我看来,现在某些学者谈问题,话说得都比较偏激,有哗众取宠的成分。不同的国家、城市和历史时期,不可能按一个标准来衡量。就算比较,也要在同个级数上来进行,譬如你说卢浮宫每天都游人如织,那你看看北京故宫,是不是每天也都人满为患?事实上,国外很多美术馆的观众也不多,像蓬皮杜这样的名馆,也不是每天观众都川流不息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拒绝向国外看齐,只是我们不能离开这片土地的现实来高谈阔论,盲目地以别人为标准。就像现在虽然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吃西餐了,你不能就要求大家全都弃掉中餐,改吃西餐。
中国的美术馆出租展馆,根本谈不上赚钱,只不过是因为政府的投入有限,要收点租金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美术馆也只有通过多办展览的方式,才能让观众更多地走进来。否则,如果一个美术馆总是做固定陈列,而且还是水准很一般的陈列,那真要门可罗雀了。通过不同的展览激活社会、民众对美术馆的关注,这无可厚非吧?同时,很多地方上的美术馆要考虑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可能一味地装扮清高,拒绝展览。
我见证了中国美术馆这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感受很深刻,真心觉得变化非常大。而且,规模较大的美术馆,现在也基本形成了自己颇有特色的品牌和展览,并更加注重对公众的服务。像关山月美术馆从一开始就有很清晰的定位,以关注、梳理和研究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为学术主线,后来又随着深圳的发展,把设计与艺术的研究和展示作为学术品牌。在公众服务方面,我们从2005年就着手办一些免费的艺术讲座,2006年则尝试吸收社会义工参与到美术馆的服务中。
我始终认为,美术馆文化建设最需要的还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作为学者,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将自己摆在高处俯瞰、指责,咬住一点把它无限放大,没有办法落到实处的高论又有什么用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