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
美术馆并非“大画廊”
中国的公立美术馆,基本都是公益性的展馆,非盈利的性质决定其为了场租做展览是非常少的。公立性美术馆如果没有学术支撑,只能说是一个展览馆,但哪怕是出租场地,也不应该被某些人指责为“大画廊”,因为公立美术馆并不做艺术品交易所呈现的作品,从传统到当代,各种类型无所不包,不会去考虑背后的经济利益。
因此,当下中国的公立美术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在西方很多国家也一直存在的。只是由于现在中国的美术馆主要还处于一个硬件大发展时期,问题似乎就变得更突出一些,在整体的管理、运营上进一步提高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其实,在策展人制度被引入国内后,这些年,很多公立美术馆也出现了策展团队,有计划地组织了一些有较高学术含金量的好展览。像深圳美术馆,从2002年开始做图像影像展,到现在已经十个年头了;每隔两年我们还会办一次美术馆论坛、深圳水墨画双年展等。这些都表明了,国内的美术馆已经在不断加强各自的学术定位和学术方向。
在我看来,当下美术馆最迫切的问题除了解决展览的学术定位、提高布展质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这往往也是最被忽视的一面。如果单靠美术馆的员工,大家的推广力度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建立起一支成熟的志愿者队伍,那情况将大为改观:一方面能聚集起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内的艺术爱好者,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的服务也会让更多人乐意走进美术馆,真正实现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我有一位新加坡的朋友,他并非美术馆工作人员,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到新加坡的美术馆参加特定的培训,持有上岗证后,便可以为相关的展览做讲解、推介等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穿个马甲站在门口欢迎观众进场。国外的美术馆在志愿者服务达到一定的累计时间后,甚至可以免费获赠或者打折买到一些艺术衍生品,这无疑将促进美术馆与志愿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现在,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基本是在课堂上进行,而西方的很多学校,美术课都是直接到博物馆、美术馆进行,这样的美育效果比待在课堂上要来得直接、有效许多。所以,让更多的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到美术馆上课,也是美术馆加强与公众互动的可行之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