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敦煌壁画敲开巴黎大门
张大千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有一个明显的界限,1949年之前的他,肆意挥洒着自己的笔墨才情,山水人物都信手拈来,古人风范亦可随手仿就,直至敦煌临摹,极尽艺术生涯的辉煌。1949年后,他则周游欧洲列国,急于得到世界的承认,而大批敦煌临摹古画,是其在海外一炮打响的最重要武器。
1949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只剩四川一隅,张大千托人争取到最后一班军机上的两个座位,他整理好自己的毕生收藏,带了四夫人徐雯波和三岁小女儿前去登机,其余家人则留在大陆。
当时,飞机上行李已经超重,严重影响飞行安全,阎锡山座位底下放了满满的几箱黄金,众人正试图劝说其舍弃一些。张大千坐着小汽车匆匆忙忙地最后赶来,带来几大箱的敦煌临摹壁画。同机的教育部长杭立武深知这些文物的价值,权衡之下,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自己的两箱行李扔下飞机,里面有自己毕生的积蓄——20两黄金。条件是张大千携带的这些敦煌壁画将不属于他个人,而要捐给故宫博物院,张大千爽快地答应了。
很久之后,杭立武才得知,在用自己毕生积蓄换得的这78幅画作中,只有62幅是敦煌临摹壁画,其余12幅是张大千的私人珍藏。而后来,张大千又将这些画作借到巴西、印度展览。1969年,张大千才兑现承诺,将画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飞机前,张大千把他历年收藏的富可敌国的珍贵古书画整理了几大包,却无法带走,只好求助于同乡好友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张群将此事呈报给蒋介石,最后由蒋的几位亲信分别以个人随身行李为名,搭乘蒋介石专机飞台。
有人说,那时张大千没有想到,这次离开大陆竟终身没有再回来。但从他携带的文物珍藏来看,已是仓忙中最充足的准备了。
离开大陆的张大千并没有选择留在台湾,而决定南迁阿根廷。
迁居南美的张大千唯恐当地人认为他是大陆逃出去避难的难民,干脆来了一个大手笔,大张旗鼓地在南美洲创建了一个中华文化大本营——八德园。1956年,八德园建成,张大千开始向西方艺坛进军。
张大千带着自己在敦煌临摹的“原样原色,完全逼真”的五十多幅壁画作品,来到日本最著名的《朝日新闻》。1956年4月,由《朝日新闻》主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石窟壁画展”在东京银座松屋百货盛大举行,其轰动效果从日本直接波及到了欧洲。巴黎博物馆的大门被敲开了,展览一结束,全部画作即运抵欧洲。
1956年到1966年十年间,张大千每隔一两年就回台湾或香港一次,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从事艺术活动,先后到过英、德、瑞士、比利时等国家的重要城市举办画展,并结交当地艺术界名流。张大千与毕加索会面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张大千不听朋友的劝阻,叫翻译直接打电话去预约。见面那天,毕加索特意穿上了正式的衬衫长裤和皮鞋,二人聊了一个下午,还戴上搞怪的面具合影,被西方媒体称为“中西方艺术的高峰会晤”。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