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在美国的纽约和迈阿密分别上演了两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一个是大都会博物馆打出的“水墨”牌,一个是卢贝尔家族带来的“家族收藏”风。展览中有自“85美术新潮”以来在国际艺术界耳熟能详的大腕儿级人物,也有70后、80后生备受瞩目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已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渠道。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徐冰《天书》,1987–1991年 |
宋冬《印水》,1996年 |
张洹《家谱》,2001年 |
重新包装的“水墨”标签
被誉为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下简称“大都会”)常年举办各门类国际艺术展,然而如此大规模地展示“当代水墨”,或者“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头一次。此次展览由大都会的亚洲艺术部组织策划,全名叫作“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由3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70件作品组成。
早在2013年12月11日开幕之前,展览就引发了业内人士与艺术爱好者的热议,最主要的讨论点落在了这场包罗书画、摄影、版画、影像、雕塑等不同媒介展览的标题“水墨”上。王冬龄的书法、杨泳梁的新国画,徐冰的大型装置《天书》、张洹的行为艺术《家谱》、杨福东的摄影作品《留兰》——展览涵盖面十分庞杂。
对于这一“大拼盘”的呈现方式,大都会亚洲艺术部主任、展览策展人何慕文(Maxwell K. Hearn)在访谈中提到,该展览仅仅是他对当代艺术世界现状的回应,希望从自己的传统视角去看待中国当代艺术。他说:“我不想只把那些传承水墨的艺术家放进来,我还想要发现那些扩展、挑战并颠覆传统的艺术家。因此,在纸本水墨之外,我将展览延伸到了摄影、视频、布面油画等所有我认为具备水墨审美特质的作品。”
美国人的“水墨”非中国人的“水墨”,更倾向于一个用于描述其他民族的文化符号或标签。在此基础之上,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书写的文字、新山水、抽象和笔墨之外。
“书写的文字”即书法,何慕文认为西方人虽然看不懂中国书法,但能读懂观念艺术;“只要把书法看作是一种具有动态图形的手势艺术,体会线条与空间的关系和对比,就知道该如何鉴赏了。”“新山水”的特点在于不局限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更注重探索个人的“心灵景观”,史国瑞、方力钧、邱黯雄等人的作品都被归到了这一单元。
关于“抽象”,何慕文以科班出身的书法家王冬龄为例,认为其一定受到过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但是“王冬龄拥有弗朗兹·克兰(Franz Kline)和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这些抽象派大师没有的书法技艺”。在他看来,王冬龄的抽象源于中国两千多年的毛笔字,每一处弯折所体现出的技艺都可以从传统的角度欣赏。“笔墨之外”可谓是完完全全的装置和观念艺术单元,观众可以看到蔡国强为《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将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所绘的册页形式计划书,黄永砯15余米长的1985-2001年创作历程长卷,展望用不锈钢制作的《假山石》,王晋用聚氯乙烯材质制造的龙袍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展望的《假山石》是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购藏的第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何慕文说:“在购藏这件作品之前,我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家里看到了类似的作品,当时就觉得把它与我们的传统假山石藏品放在一起会很有趣,能够制造出一种将过去带到现在的效果。”
在大都会博物馆,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购藏体系,这让何慕文在看到许多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时却步,因为他顾虑现当代艺术部门的意见。此次展览加强了他同其他部门合作的愿望,他说:“我会持续扩充亚洲艺术大师的藏品,但是不希望跨足现当代艺术部门的项目。我想要他们购入的藏品,但是我会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是从国际视野出发去购藏当代艺术作品,我则是以亚洲视野去考量,但我希望未来两个部门会有更紧密的合作。”
在美国做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很多人都想知道西方观众的反馈,毕竟中国当代艺术在以西方艺术为主导的全球艺术市场中是相对新鲜的。何慕文首先肯定其符合西方观众的口味,然后提出中国艺术家需要考虑建立自己的“品牌”,最富创造力的艺术家更须努力跳出市场的条条框框。
他说:“一个中国人来到西方就会被贴上中国人的标签,每一位艺术家都需要发问——‘这意味着什么’;‘我到底是一个中国艺术家,还是一个碰巧是中国人的艺术家’,其实都对。”水墨大展归根结底的诉求还是对中国身份的认知和赏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