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贝尔家族收藏博物馆外景 |
李姝睿《室内彩虹》,2011年 |
刘韡《解放 1》,2013年 |
卢贝尔夫妇 |
卢贝尔家族的中国考察成果
在2013年12月举办的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节上,来自31个国家的258家画廊参展,吸引到7.5万名观众前来参观。主场区内一场名为“中华廿八人”("28 Chinese")的展览显得尤为抢眼。
这场展览来自于卢贝尔家族收藏(Rubell Family Collection),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节结束后,继续在卢贝尔当代艺术基金会4万平方英尺博物馆中的所有28个展馆中进行展出,展期持续至2014年8月1日。如题所示,这是一次集结了中国28位当代艺术家的联展,展出作品皆来自卢贝尔家族的永久收藏。
卢贝尔家族收藏由唐纳德·卢贝尔和梅拉·卢贝尔夫妇于1964年在纽约创立,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私人当代艺术收藏之一。1993年,迈阿密药物管理局的场地被改造成为卢贝尔家族收藏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次年,卢贝尔夫妇创立当代艺术基金会,以扩大卢贝尔家族收藏的公众影响力。悉数其藏品,安迪·沃霍尔、让·米切尔·巴斯奎特、杰夫·昆斯、辛蒂·雪曼等已被当代艺术世界加冕为大师的艺术家作品都包含其中。
回到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家,年龄最大的有1954年生的朱金石,年龄最小的有1986年生的何翔宇,除此之外还有王兴伟、邱志杰、刘韡、李松松、徐震、王光乐等一干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如雷贯耳的名字,可以说卢贝尔家族这横跨30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涉猎甚广。据悉,此次展览中作品的收藏主要源于卢贝尔家族到中国的六次考察,在2001至2012年间,他们拜访了位于北京、成都、广州、杭州、香港、西安和上海的100间艺术工作室,把大量绘画、摄影、雕塑、视频、装置等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收入囊中。
梅拉·卢贝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新锐艺术家,有的甚至还没有办过个展。因此,我们参观工作室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窥其生活和创作的核心之所,了解他们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些作品。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一种真切的参与感。”
走入展览现场第一层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金石的《船》。对于这一大型宣纸装置作品,朱金石曾经提到“没有一个固定的角度来欣赏船”;有趣的是,不少观众都选择了直接走到船的中间去一探究竟。刘韡在喷绘作品《解放1》中延续着颜色对撞和几何线条的运用,引人驻足。到了楼上,人们立刻被何翔宇的《我的梦想》震惊——一具极为逼真的人体躺在玻璃罩中,观众不禁靠近查看这到底是模型还是真人,确认为前者后松一口气。来到室外,李占洋的雕塑作品《租——收租院 毛和博伊斯》将观众带回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阶级斗争情景中。
卢贝尔家族为什么会收藏如此丰富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卢贝尔夫妇的儿子杰森·卢贝尔的答案是:“中国无论作为一个国度还是一个概念,都让西方人为之着迷。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断听到关于中国经济腾飞的消息;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中国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深入了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动态、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去品读中国是一件乐事。”
为了庆祝“中华廿八人”展览的开幕,卢贝尔夫妇的女儿珍妮弗·卢贝尔送上了她的年度“早餐项目”——“信任”。珍妮弗也是一名艺术家,以大型互动食物项目著称,兼具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的特点。在此次的作品“信任”中,她将数百个蛋挞放到了展厅外一条类似长桌的白色跷跷板上面,蛋挞与蛋挞之间的距离、跷跷板摇摆不定的两端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信任关系。回望展厅内这些常被西方人赋予政治寓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珍妮弗的“甜点”也许是最好的注解,正如她自己所说:“这一作品很好地将一场中国艺术家的西方展览与我的个人生活结合为一个整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