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弘扬儒学、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作为朱熹的后代,尽管耗费了毕生积蓄,但我无怨无悔!”昨日上午,遂宁市射洪县八旬老翁、朱熹三十六代孙朱泽全,在正在修建的“朱熹纪念馆”(暂定名)工地上,一边搅拌水泥,一边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朱泽全称,他修建的纪念朱熹的场所,在川东北还是第一个,预计在春节后对外开放,“里面有纪念祠堂、健身中心、棋牌室、保健室,还将购置关于朱熹和理学的书籍,届时人们在里面可以领会到朱氏的‘三家之教’,即‘勤于小家,孝于宗家,忠于国家’。”
名人后代 朱熹后裔结缘射洪
“我是朱熹三十六代孙……”朱泽全抱出一本《朱氏家谱》,自豪地说起他的家世。81岁的朱泽全戴着时尚的眼镜,下颌美髯近半尺,颇有仙风道骨风范。
记者看见,《朱氏家谱》是民国初年修纂的,毛笔字字迹工整。关于朱熹一段,有如此描述:“吾朱氏始祖少典公姬水,立族于诸侯之林,迄今已延续四千余年。有宋代理学宗师熹公,开云谷书院于建阳……”
“你是怎么到射洪的?”对此,朱泽全说,他本是自贡人,1982年,经朋友介绍,来到射洪县承包鱼塘。3年后,同31岁的射洪女子高维双结婚。1987年,55岁的朱泽全喜得一子,“所以射洪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喽!”
一心行医 奔走西藏治病救人
朱泽全的祖父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朱泽全7岁时开始接触中医。14岁开始跟随祖父四处行医。出师后,朱泽全行走于大江南北,治病救人。由于医术精湛,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定居射洪后,生意依然门庭若市,积蓄也逐渐多了起来。
2002年春,年过七旬的朱泽全被西藏某藏药机构聘请为顾问。“西藏冷,空气稀薄……你还是就在射洪吧,哪儿不是治病救人呢?”妻子高维双有些担心。朱泽全心里明白,西藏医疗条件差,那儿的病人更需要他。“顽固”的朱泽全不顾家人反对,当年4月,只身一人进藏。
就这样,每年春天,朱泽全一人进藏,深秋回川……
修建场所 耗资千万留住传统
“我母亲在世时,经常教育我遵守朱氏的‘三家之教’,即‘勤于小家,孝于宗家,忠于国家’,还嘱托我尽力修建朱氏祠堂,以弘扬传统文化。”朱泽全告诉记者,他一直在想怎么完成母亲的夙愿。
2010年开始,朱泽全开始在射洪县太和镇磨嘴村龙泉寨,修建纪念朱熹的场所。经过多年打拼,朱泽全有800多万的积蓄,但预算下来需要1100多万。剩下的300多万怎么办?朱家亲友们有的变卖首饰耳环,有的押房贷款。高维双告诉记者,现在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春节后可以开放。”
朱泽全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全天下朱熹后裔能够齐聚射洪,大家一起共修族谱,共同追忆先祖,弘扬儒学,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陈璐 摄影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