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
位于罗马的是一栋建成于1920至1930年代的现代建筑,建筑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它坐落于一个包括四条街道以及一座300多年历史的教堂的老街区之中。开发商希望把这栋建筑改造成一个住宅项目。而巴黎的项目则是一幢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住宅,地上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高50米─在住宅平均高度只有7层的小巴黎,这样的高层项目非常少见。
马岩松没有把他在中国的设计风格带到罗马和巴黎。在采访过程中,他至少提及了两次自己的身份问题。“我想在巴黎做项目,因为它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但巴黎是经典建筑云集的地方。中国建筑师来可以做什么?”另一次则是,“作为一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对罗马有这种姿态,我很欣慰,当时没脑袋一热要干吗的冲动。”
在罗马这样的历史名城,建筑师通常采用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仿古设计,以便与其他古老的建筑协调,另一种就是采用极其现代的材质和外立面,以与之造成反差。马岩松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尊重这个城市的历史:他在设计图中去掉了传统的大楼立面,只留下楼板和柱子的基本结构,看起来像是一个停车楼。新的居住单元安插在其中,这样,就产生了好多平台和花园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种自然空间里的生活一览无余。由于古典建筑在立面上有很强势的表达,而这栋缺少立面的建筑在整个街区中就显得虚化了。
在罗马,他希望用一种消隐的方式来表现身处今日的建筑师的创造力。而在中国,MAD想要为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注入强心针,并把这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城市的一种批判。
“这样一座像极了博物馆的城市,你如何去表达一种真实的现代人的生活,人在哪儿?”马岩松在强大的历史感面前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