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与俄罗斯收藏家玛丽亚-巴伊巴科夫 |
导语:
当《艺术新闻》(ARTnews)公布2013年全球最活跃收藏家名单TOP200时,人们惊喜地发现又有四位中国收藏家入选。巧合的是,这四位都是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这也是此名单的第23次公布,历年得以入围名单的藏家无不拥有傲人的身家,每年在艺术品上投入量的大小更是衡量的重要标准。而在新晋入选的四位藏家里,张明(Richard Chang)无疑是一个“异数”:出生、成长于纽约的他是不折不扣的美国人,他90%的藏品来自于画廊,但这位“画廊的超级支持者”却“只偶尔找一幅早期的作品才会去拍卖行”。他说:“至少我知道我给的这些钱都进了创作者的口袋,能让他们更安心地继续做艺术。”张明如此表达他对艺术家的支持,“华裔”“家族企业背景”“只收当代艺术”,是他区别于其他藏家的“异数”标签。
正文:
北京到纽约的距离有1.9万公里,时差13小时。因为工作的原因,张明将他的时间在北京与纽约之间平等分配,然而近几年他发觉这样做越来越不“科学”。“每年的全球艺博会实在是太多了,尽管已经精心挑选,但还是去不过来。”的确,在形形色色的艺博会中,你总会发现张明的身影——Frieze艺博会、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迪拜艺博会、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台北艺博会等等。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艺博会的狂热爱好者,这不仅因为他是香港国际艺术展的顾问团成员,更因为他是一位殷勤的“买家”。
从收藏毕加索起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张明初次造访中国大陆是在1986年十几岁时,游历台湾故乡则是在1994年自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毕业后。 1997年之后,张明开始对当代艺术有了一点兴趣,刚巧家里换了新房子,他就想买些画挂在墙上做装饰,正好有画家朋友向他介绍西方艺术家。于是,他从一个朋友的店里买了一幅二手的毕加索的纸上蜡笔、铅笔作品“Art Studio”。第一件收藏就从毕加索起步,这在收藏圈中非常罕见,难怪他的好朋友、曾任尤伦斯艺术中心馆长的杰罗姆·桑斯评价说:“第一次选择毕加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今天,张明回忆起来,认为自己当时完全不懂艺术,那最多算是他购买的第一件重要的艺术品,也是当时投入最大的一件。这件被他装饰卫生间边上墙壁的作品,至今仍旧挂在他家。那时候,他还仅仅是出于兴趣偶尔购买艺术品,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从家族网络公司的首席运营官(COO)那里接触到了第一位艺术家——那位COO的弟弟,一位当代艺术画家。张明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发现和自己拥有的那张毕加索不同,这位艺术家创作的尺寸都很大,也让张明感觉到家里挂上这种大尺寸的作品“很爽”,于是从这时开始,他关注起了当代艺术。在这之后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逛美国的画廊区,学习相关知识,买美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几千美金一幅画,让他觉得很超值。他也曾到访过北京当时有名的红门画廊和四合苑画廊,买过几张作品。“当时的那些画廊都是小小的,不像现在都那么大的空间。”
从1999年开始,张明每年都会买几张画收藏,但真正走上收藏家的道路,是从2005年开始的。“从2005年开始就比较上瘾,然后收得就越来越多,也比较认真,也开始认识艺术圈的人,最后就是每个月收藏一大堆。”也是在这个时间段,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飞速发展。迄今为止,张明仍记得,他买下的第一幅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是郭伟的油画,主题是一个人,而更多的细节,似乎和当时飞速上涨的当代艺术价格一样,已经记不清了。
那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的当代艺术品价格都不断创造出令人惊讶的拍卖纪录,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翻了好几番,但张明仍旧对自己心仪的作品毫不犹豫。2008年他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高价购得了张晓刚的作品。当时张晓刚的作品正值高位,“往回看,我觉得自己还是会出手。”和大多数的当代藏家不同,张明是少有的收藏当代艺术超过十年仍旧保有热情的人。“其实这种热情在一两百年的收藏家身上都有,就是要支持这个艺术圈。而支持艺术家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买他们的东西。今天我们有美术馆,也购买艺术品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论是在非盈利方面还是美术馆的支持都要做,所以我把艺术圈当成一个生活。我现在的时间除了上班都是在这个艺术圈里面。”
也正因此,张明在公众前的身份更多的是和艺术有关。他是多姆斯收藏创始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PS1)的董事、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董事会成员,也是伦敦泰特亚太地区艺术进购委员会(TaTe Asia Pacific Acquisitions Committee)成员。更是众多展览的首席赞助,其中包括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个展。“热情”是张明在艺术圈中最具色彩的标签。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对艺术的这份热情,张明是如何接下四个美术馆董事这个艰巨的任务。他的热情还体现在“狂热”的参与各类艺术活动,这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狂热的艺博会爱好者”,而这份热情也获得了画廊主们的一致好评。2013年首度登陆香港的巴塞尔艺博会是艺术界关注的焦点,国际大牌艺博会进驻亚洲将面对哪种收藏家,画廊老板其实更有发言权。“我们更倾向于将作品卖给那些以收藏为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投资而购买艺术品的买家。”香港白立方画廊的总监格雷厄姆·斯蒂尔(Graham Steele)指出,“那些计划在入手艺术品后两三年内进行转手卖出的买家,很容易识别。我们通常不会把作品卖给他们。而对于那些愿意长期持有的严肃买家,尤其是美术馆,我们甚至愿意以更好的价格把作品转让给他们。”张明正是这种藏家的代表:“我在巴塞尔艺博会上入手的作品,都不会送到拍卖会上进行交易,这些作品将作为收藏品被保留和展示。”作为多姆斯收藏机构的拥有者,他已经收藏了近千件当代艺术品,其中不少是来自巴塞尔艺博会现场的交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