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雷姆-库哈斯提出,本届双年展要淡化建筑师,将关注点回归到建筑本身。旨在讨论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当地建筑法则的瓦解和变化。在“Fundamental(基本法则)”的前提下,各国展示内容要以“1914 -2014: Absorbing Modernity”(吸收现代性的100年)为中心进行。中国馆策展人姜珺先生带领三个中国建筑团队共同完成的“山外山”,在各个尺度上呈现了中国建筑根植于道家哲学的空间关系法则,展现东方气度和格局吸收和化解西方现代性建筑的冲击。
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姜珺 |
中国建筑的关系法则具有普世价值
搜狐艺术:咱们今年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是什么?您最想传达和展现的是什么?
姜珺:国家馆主题我们现在定名叫“山外山”。副标题在库哈斯为各国家馆定的副标题“吸收现代性”基础上做了一点小的改变,叫“化解现代性”。对很多国家的建筑而言,一个世纪以来都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库哈斯想提出一个问题,即建筑在基本法则上是有地域性差异的,但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这种适用于当地的法则是否被瓦解了,走向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国馆一方面要探讨这样的变化,另外也要探讨,在这样剧烈的变化后,是否还有不变的普世价值;中国文明,近代以来虽然遭到了很大的冲击,是否能够像历史上一样,把外在的冲击转化成内在的动力?相比之下,其它国家馆探讨的将更多是"变化",这是中国馆与其他馆一个很大的区别。
“山外山”是一个意象化的命题,本质是天外有天和道法自然。中国人有一套自己的法则,跟西方的法则应该说是有很大差异的。西方法则以科学为根本,东方法则以玄学为根本,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涵盖面很广,我取法其中的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相生相克法则,一套可以脱离于具体的形物而存在的关系法则,通过设定一个生长周期的几个运动阶段,找出阶段间的互动关系。如果用生、长、收、藏来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取象”,在盖房子到完成、使用的一个周期大致可以对应四套体系:“风水堪舆体系”,是一个跟地理选址有关的“生”的体系;“模数化的预制构件体系”和“框架结构体系”是一个与建筑产业有关的“长”的体系;宅院体系是一个社会政治与公共空间有关的“收”的体系,园林则是一个将宏观的基本法则和世界观缩微到有限尺度内的“藏”的体系。这四套体系,都不是物化的,也没有具体的形式。比如我们这次在中国馆想展现的“家国天下”就是一套关于公私层次的宅院关系,宅院关系在此被层层放大:墙和宅,宅和院,宅院和社区,社区和城市,城市和国家,国家和天下。每一级都有一个自己的公共空间。如果我们把“形”——比如大屋顶、或者青砖黛瓦等“中国元素”——淡化,甚至拿掉,替代为现代的形,但空间关系还保持这些具有普适性的关系,或者说是普世价值,我们就依然可以营造出具有中国意象的地方性。同时我想说,中国的意象未必是中国所独有的,它不一定只局限于地方,也许在未来某个时间它会变成全球共识的一部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