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摆件— 018 22.5X17.5X8.6cm 克重5300 郭晓川 尤昌明作 2014年 |
山水牌子—006 7.15X4.9X0.9cm 克重94.58 郭晓川 尤昌明作 2014年 |
山水牌子— 026 5.5X3.6X0.4cm 克重20.65 郭晓川 尤昌明作 2014年 |
山水牌子— 63 直径5.5cm 厚度0.85cm 克重61.02 郭晓川 尤昌明作 2014年 |
山水牌子—49 直径5.8cm 厚度0.7cm 克重52.11 郭晓川 尤昌明作 2014年 |
山水牌子—69 直径5.5cm 厚度07cm 克重46.12 郭晓川 尤昌明作 2014年 |
这些件翡翠作品上都刻着两方篆印“川”、“明”二字,意味着它们凝聚了美术理论家和画家郭晓川与年轻的玉石雕刻家尤昌明的共同心血。所谓山川日月,既代表山水自然之绘画,又寓意两位艺术家的携手合作,在以翡翠为代表的珍稀材料上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打造出当代瑰丽国宝。此间有山川日月,此间有造化神奇;此间有稀世珍品,此间有大美翡翠。
造化钟神秀,大美而不可再生的翡翠
(若有一种珍贵是一旦枯竭便永不可再生,我们能为这至珍至美却又不可再生的翡翠做些什么?)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稀的原材料,比如木材、金属、宝玉和美石。那些纹理、色彩与光影如同凝聚了万物之丰泽,而那些形态、材质和神韵仿佛又聚集了天地的灵气。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喜欢借托宝玉来寄托珍贵而温润的情感,投以木瓜,报以琼琚。
人类对珍稀事物的诠释无法离开“永恒”二字,因为时间是短暂的生命无法匹敌的。于是,恒久的宝玉美石越来越多地与恒久的时间联系在一起,象征一种永不止息的传承。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能工敲之,巧匠嵌之,这些珍稀材料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珠宝,镌刻着个人的情谊与时代的审美,也延绵了华夏千年的古风古韵。从自然到工艺,从山中林间的奇珍异宝到案头身上的华美装饰,人类智慧如繁星闪耀,与珍稀材料的光芒交相辉映。
其中,翡翠是最受人喜爱的玉石之一。石之美者为玉,玉之美者为翡翠。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而形成的翡翠,是具有生命意义的宝石,因为产地唯一,愈见其珍稀。它被称为“东方瑰宝,稀世之珍”,进入中国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有红学家曾考证《红楼梦》里贾宝玉口衔的那块五彩斑斓的玉,正是翡翠。
《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然后可以为良。”当珍宝遇见巧匠,便能焕发出巨大的艺术价值。在开始受到重视的早期,翡翠大多为宫廷贵族所收藏,一些功力不凡的玉雕师进入宫廷,为皇室贵族精心制作翡翠工艺品。譬如有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称,由一块半灰白半翠绿的翡翠雕刻而成的翠玉白菜,据传就是当年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物;再譬如清代内务府大臣荣禄珍藏的一支表里莹澈的翡翠翎管,还有慈禧太后生前最爱的17件明莹洁净的翡翠玉雕……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国宝。
后来,大规模的玉石开采与贸易,使得翡翠雕刻这门特殊的手工技艺应运而生并得以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玉雕师开始进入翡翠加工制作中,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史料记载,在清末民国初年,仅腾冲城内就有翡翠作坊百余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腾冲全县几乎形成了“街街有厂,家家做玉”的局面,每天前来购玉的人络绎不绝。时至今日,民间散落着大量的玉雕作坊,从事翡翠雕刻行业的人层出不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翡翠工艺一派繁荣,旧时王谢堂前之奇珍,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固然令人欣喜。但从另一角度而言,由于民间玉雕师本身技艺的良莠不齐,越来越多的翡翠原料经由粗劣的加工雕刻后,不仅没有拥有艺术价值,反而还丧失了本身的材料价值。如果有限的材料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使用,无异于一种破坏,这无疑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但凡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既与永恒的时间有关,又与失不复得的特性相连。若有一种珍贵是一旦枯竭便永不可再生,永不能再出现在人们眼前,正如永不能燃烧的火种,孤独地凝视着黑色的天空——我们能为这至珍至美却又不可再生的翡翠做些什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